思想交锋

换个视角看世界 ——将经济学的思维运用到生活工作中

作者: 肖妙兰     时间: 2023-11-27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是我读过的第一本关于经济学类的书籍,书中贯穿的不是函数公式和图表,而是真实的案例,更讲到了我们生活中绕不过去的经济学概念,让经济学小白的我,能借助书中一个个案例故事,理解现象背后的经济逻辑,启发我将经济学的思维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

从日常生活看经济学——任何选择都有成本,不要只看到“得”,更要看到被忽视的“失”

生活里,提起经济学,更多的是想到关于花钱和存钱,而花钱最关心的就是价格。在特定事情发生时,会导致人们开始囤积某些物资,但由于物流运输滞后,商品的价格就会有所提高。这个时候,会有很多声音说不能提价,这是趁火打劫。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指出,我们不能只看到容易看到的“得”,还必须尽力去看到不容易看到、甚至无法看到的“失”。人们容易看到是需要购买的物资不涨价,就不会增加自己的经济负担。可是不能看见的是什么呢?在发生特定事情时,商家付出的成本必然是增加的,不提价收益就会减少,供应自然也会减少。那么人们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成本排队抢购物资,甚至因买不到物资花费更多的其他成本。

运用经济学思维来看日常生活,一个人在衡量商品的价格的时候,要把比较的东西拿出来,放在天平两边去对比。经济学告诉我们,在进行比较的时候,不但要注意看得见的、已经得到的一面,还要看见那些价格背后有所联系的另一面。

从学习成长看经济学——投资自己,免费的才是最贵的

时下网课学习是投资自我成长的方式之一。可是,我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收藏一个个网课,但真正能让我打开学习的不多。这是因为网络上很多学习资源都是免费的,我只知道不停的收藏,却不知道认真去学习。薛兆丰教授在书中写到,人们有追求免费服务的自由,却没有逃避付出代价的自由。节假日期间高速公路免收通行费,一开始以为能造福于老百姓,但一到节假日,更多的人选择自驾出行,结果导致高速堵车,把时间都浪费在路上,到目的地后早就没有了刚开出门时的雀跃。这就是自驾出行的人,为了追求免费的服务,付出的代价。而我为免费网课学习付出的代价是以为收藏了就会去学习,其实只是放在收藏夹里“吃灰”,个人并没有成长进步。

在投资自我成长的时候,最关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让自己的能力大幅度地提升。最好的办法就是选择权威老师的课,价格必定是不便宜的,但肯定是性价比最高的。只有在时间和金钱之间权衡之后,才能做出最优选择。选择贵的课程,督促自己学习,让自己没有停下来的理由。

从职场工作看经济学——职场剥削不存在,其实是“买家”与“买家”之间的竞争

有一场辩论辩题为“感兴趣的工作总是996,我该不该886?”支持“886”的正方认为,工作只是为老板打工,付出的努力都是为了实现老板的梦想,所以总是“996”的工作,就是在被老板“剥削”。而薛兆丰教授在书中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看劳资关系,每个人都是会形成对策的,大规模地靠剥削来牟利并不可能。”意思是,即使上班时间是“996”,你真正工作的时间和强度都没有这么久;老板在为自己的梦想努力,而员工在为自己的简历努力,经济学说,买家与卖家之间从来是不竞争的,竞争永远在买家与买家之间展开,卖家与卖家之间展开。老板只是让你多了一个选择,而你的竞争对手是其他员工。

我们用固定思维认为,员工是“弱势群体”,容易被剥削。如果一直带着这种消极思想去工作,排斥为了提高职场技能去努力,到时候想被老板“剥削”的机会都会没有。

从自我管理看经济学——坚持做一件事,增加“不耐”,自我成长回报大

我们想知道投资回报有多少的时候,会去看利率。利率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薛兆丰的经济学讲义》告诉我们,利率是由无数人的“不耐”决定的。而不耐就是急躁,不够耐心的意思。人们总是想早点享受,早点看到成果,只有“不耐”增加,利率才会得到提高。这让我想到了理财投资。同一笔钱去理财,短期的利率,肯定比长期的利率来得少;在股票市场,做短线投资的肯定比做长线投资的要多。薛兆丰教授说,在投资、消费问题上,人有时间上的偏好,不耐是人的自然倾向。真理都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在投资市场上,被割韭菜的永远是做短线的人,最终获得收益的都是长期投资的人。

在自我管理方面,也是一样的道理。像斯坦福大学著名的“棉花糖”实验中忍住不吃糖的孩子那样,延迟满足感,最后才会有更多的收获。做事不能总是太看重短期的成效,而长远的利益积累,要自律,要坚持,为了美好的未来,养成长远的习惯,才能得到更大的回报。

经济学是一门叫人冲破成见的学问。它能让我看见别人看得见的东西,还能让我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读了《薛兆丰的经济学讲义》后,我摆脱了一些直觉和经验的控制,能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事物的规律,也颠覆了思维方式,学习经济学,掌握内在的经济逻辑,把经济学思维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更好地对世界做出反应,更好的工作生活。(2302届——肖妙兰)

上一篇:我们不一样 我们都一样 下一篇:品读《活着》有感:人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