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风采
一位抗美援朝老兵的回忆——记抗美援朝退伍军人、原韩城矿务局综合处退休职工刘凤岐
深秋的阳光照射进来,室内更加温暖明亮。刘凤岐老人皱纹交错的双手捧着一个老旧的怀表,为环绕在身边的矿区青年志愿者讲述着他与彭德怀总司令之间的故事,讲述着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动情之处,老人一遍又一遍地擦拭着泪水。
刘凤岐今年97岁,原韩城矿务局综合处退休职工,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
刻骨铭记 烽火岁月
“这是抗美援朝纪念章、解放海南岛纪念章……”刘凤岐介绍着。一枚枚亮闪闪饱经沧桑的纪念章被老人用一块棉布裹了里三层、外三层。
刘凤岐是吉林长春人,18岁参加东北抗日联军,先后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海南岛。1950年秋天,刘凤岐奔赴朝鲜战场,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的一名战士。由于他身材高大强壮,被任命为勤务兵,主要负责战地的急救和运送弹药、物资,通信连架线、为首长执勤站岗等。
1951年冬天的一个夜晚,风雪交加,气温降到零下20多度,刘凤岐随着部队翻山越岭奔赴战场,头顶上敌人的飞机轰鸣,脚上打起了无数水泡,但是他从未掉队。“我们每天都是一级备战状态,只要红旗在阵地就在。我时刻牢记祖国的使命,准备着为国争光。”刘凤岐讲述参战经历时,依然激情满怀。
在一次执行运输架线任务途中,身边的战友换了一茬又一茬,弹片刺入刘凤岐右腿,他顾不上包扎,强忍剧痛继续前行,保证了前线指挥信号畅通。一次夜间战斗中,刘凤岐上嘴唇被敌人扫射的子弹打穿,他顾不得疼痛,一边扯下连血带肉的子弹,一边继续投入到紧张的战斗中。至今,嘴唇还留有一道深深的疤痕……
在刘凤岐的胸前,始终有一块“饱经沧桑”的盖式旧怀表,背面刻着繁体字“战胜”。老人动情地说:“这是彭德怀司令送的!”1952年的7月,在一次为指挥部首长执勤站岗时,刘凤岐遇见了彭德怀,总司令交给他一枚怀表代为保管,后来由于刘凤岐还要执行其它战斗任务,很长一段时间没见到首长。
历经两年零九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直到即将归国的一天……“我将怀表归还时,总司令先是一怔,拿起来端详了许久,眼圈湿润……”当时的情景刘凤岐依然历历在目。
“后来彭总司令知道我即将回国,就把这块表送我做纪念,叮嘱说‘复原后到地方要服从组织安排,听*话。’打那起,再也没有见过彭总司令……”刘凤岐哽咽着说。
不忘初心奉献矿山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刘凤岐转业到地方。
1970年,刘凤岐同全国各地迁徙和调来的万余名工人、干部、工程兵加入到韩城矿区“三线建设”之中。“当时我们到下峪口时,坐的是从罗马尼亚进口的布切奇大卡车,每辆车上安排40人,把车挤得满满的。”
下峪口矿地处在黄河禹门口,没有树木,建筑物又少,经常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当时,矿领导和区队干部就带领工人们从火车站一趟一趟人拉肩扛地把物资运到矿上和井下。”刚到矿区最初的半年内,刘凤岐像一只老虎,吃苦耐劳,样样活路干在前;在综合工程处,他当上一名井下电钳工,干一行钻一行。同事常说:“老刘性格急、脾气倔,但工作起来十分认真,每项工作都有始有终。”
在1970年至1979年的十年间,数万名职工和基建工程兵团结奋战,在“边设计,边勘探,边施工”方针指导下,发扬煤矿工人特别能吃苦的精神,像刘凤岐一样的建设者,怀着“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初心和信念,将井筒一米一米地向下延伸。韩城矿区先后有5个矿6对矿井建成投产,总设计能力为年产471万吨(后核定为432万吨)。
刘凤岐把在部队锤炼的红色基因,转化为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先锋精神,先后获得“生产先进”“五好职工”等荣誉称号,1990年光荣退休。
老有所乐安享晚年
如今,刘凤岐四世同堂,家庭和谐幸福,6位子女都在韩城矿区工作,他因为年事已高,住进了一家医养院。“这儿的医疗护理、生活照料都贴心,儿孙们轮流照顾。”说起晚年生活,刘凤岐眼睛眯成一条缝。
“刘大爷爱‘管闲事’,看见谁不随手关灯、水龙头,不但立刻制止,还要来汇报。”医养院护士长杜玉婷笑眯眯地说。刘凤岐在医养中心依然保持着早起运动、关心时事和坚持学习的良好习惯。在一张作息表上,详细地写着什么时间起床、锻炼、读书看报、看新闻,他还时不时为大伙儿唱脍炙人口的红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让人不禁生出无限敬意。(王利青 焦娟娟)